close

 

第一章 丹尼與寫作業機器

透過一本美國童書《丹尼與寫作業機器》,開了整本書的核心重點:兒童與青少年在教學掩護中,被納入了人力資本,而開啟了一整個世代的不幸。

在《丹》的故事摘要中夾雜了美國在科技進步下,年輕世代的重擔卻越來越重的背景聲音。

第二章 上大學

介紹政府在面對學貸的消極(或可說是破壞性的積極),導致整個世代背負了美國經濟不可或缺的重擔,也造成階級無法翻轉的命運。

第三章 工作(爛透了)

描述女力崛起以及實習生制度的鞏固,反倒造成更多勞動市場的不平衡的問題。

第四章 聯邦警察

在集體追求成功的情況下,校園成為除了家庭外第一線戰場。校園緊密的監控、隱含著種族問題的退學以及監獄制度,在在顯示了在追求成功中,不平等勢力的復僻。

第五章 人人都是明星

以美國大學運動以及童星當作敘述的對象,說明了美國在往上爬的過程中,創造了許多學生無酬勞工,以及社群媒體的崛起,人人為了擠進成名的窄門(使資本主義、公司看見的成本就是要成名),

而花更多資源在成名,卻只獲得好寶寶貼紙甚至處罰的悲慘成長史。

第六章 行為矯正

「千禧世代的特色是:人生好像一個商品,得不斷投資自己的潛能,還要被當成危機一樣管理。」

這個章節主要在揭露整個千禧世代焦慮的來源─集體對人缺乏信任。

其整合了前述章節中,所描述的景況:市場以個人表現衡量成功與否,無論是否為團體活動,最大的目標皆是追求個人成就的情況下,對人缺乏信任是非常合理的。

透過心理學家特溫格(Jean M. Twenge)《焦慮年代?1952至1993年出生世代在焦慮及神經質的變化》( The age of anxiety? The birth cohort change in anxiety and neuroticism, 1952–1993.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9(6), 1007–1021.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79.6.1007 )中所做的研究:美國的孩子及青年每天經歷的焦慮是前所未有的高。

繼而討論到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以及青少年服藥問題,大都與此一人力資本的成本─焦慮,有密切相關。

另一個焦慮的來源:社交媒體,本書亦精準的透過整個社交媒體的竄起的來源,亦藉由竄起過程中FB的例子,描述千禧世代的勞動力變化:千禧世代要躋身成功,工作就要結合生活。

 

高學歷的背債世代,乍看之下在講學貸的老掉牙的問題,但是實際上卻是將千禧世代藉由學貸這個引子,帶出形塑整個世代的文化背景,以及背後的問題。

真的是一本可以當作小說在讀的「社會學」。

筆者剛好是被匡列在特溫格所著焦慮年代的年齡層中,也有背負著學貸。

雖學貸相較書中令人咋舌的數字少了許多,但是也不免被書中似無可挽回的焦慮感而感染。

但在焦慮感中,也因為了解更多面貌,使得在看待某些社會問題有更宏觀的想像,總不至於大驚小怪。

也幸好,最後作者提出的解決方案,還能夠說服我,我還有機會以及選擇是否可以解決某些社會問題。

推薦給正在焦慮中或者還沒感覺到焦慮的世代。

 

 

 

arrow
arrow

    Mi-mi-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