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毒木聖經》The Poisonwood Bible

作者:芭芭拉‧金索沃(Barbara Kingsolver)

譯者:張竝\繪者:朱疋

出版:果力文化

日期:2018

「塔塔‧耶穌是班加拉」

在圖書館的書架上,被色彩斑斕的封面吸引,加上想起著名的作家吳曉樂的推薦,毅然決然地把這塊磚頭借回家。

正如普萊斯一家初到剛果的景況一樣,為了融入他們一家還有他們口中的剛果,一開始總是昏昏欲睡

但隨著故事的推展,五個女人(孩)的口吻中描述的剛果的顏色、味道逐漸盈滿我的眼眸,真得欲罷不能連看了一整個假日。

故事主要是在描述拿單‧普萊斯-一位牧師,和他的妻子奧利安娜、女兒蕾潔爾、利婭、艾達、露絲‧梅(以聖經人物命名)到了比屬剛果發生的一切,

在一家人經歷了剛果的一切所產生的蛻變,搭配的背景轟隆作響地是整個剛果從比利時所屬到剛果共和國到最後的內戰淪陷。

 

透過奧利安娜以及四位女兒的陳述,呈現了女性的多樣觀點。過程中易搭配了拼字錯誤甚至回文的習慣,來鋪陳五個觀點的不同以及話語者的個性下所觀察到的不同的剛果。

其中更有趣的是,因為前期以拿單(最聰明的艾達戲稱天父)為主軸(亦可稱五位女性的視覺主軸)的設定,聖經不斷穿插在其中,以及整個剛果的語言與法語穿插其中而點出整本書的精華。

就像拿單‧普萊斯在佈道時喊著的「塔塔‧耶穌是班加拉」,

班加拉,在剛果語意指珍貴之物,但是拿單無心糾正自己的姿態與發音,在基蘭加(在故事中主角一家的生活地點,但後來消失的地方)的居民聽到的卻是「耶穌是毒木!」-讚美主‧哈利路亞,因為耶穌會使你搔癢難耐。

在此,普萊斯的聖經是毒木聖經,對剛果人對普萊斯一家皆是。

艾達認為這是天父(爸爸)未曾用心好好學習發音之故,

其實這個舌尖上的秘密,呼應了故事中的巧思:

雖引用的聖經典故乃至於每個以聖經命名的人物的命運皆悖離聖經的故事看似諷刺聖經的荒謬與不堪,然而藉著與剛果人友好到被趕出傳播福音行列的福爾斯牧師和拿單對於聖經的討論,

指出信仰可從聖經上,但更真切的是去信仰主的造物:

主的造物每天都煥然一新,不會因翻譯而減損。這裡的上帝行事並不神祕。太陽都是在六點整升起又落下。

又如,每個篇章所代表的聖經意義,一切看似偏離,卻總未偏離。

 

中間亦有許多故事情節,活靈活現地凸顯萬物之尊的白人來到了剛果,卻顯得愚笨不堪的場景,

讓我想起了《曠野的聲音》中 瑪洛.摩根意外地跟著原住民徒步穿越澳洲的大沙漠,旅途中所接受來自生理、心理不同的測試與考驗。

然而也就是這樣的考驗,她才發現原住民與大自然間和諧的生態關係以及其中的智慧。

雖然普萊斯一家與之不同的是,付出了不少代價,而似乎除了艾達和利婭外亦未感受過美好。

原本被認為身處落後的蠻荒地帶的可憐剛果人,卻反過來可憐普萊斯一家人,這種反轉亦有翻轉以往站在高點凝視剛果的視角的效果。

 

 

「如果我的這本小說,能把你帶到一片從未涉足的土地,讓你經歷一種從未想像過的人生——那裡沒有電、沒人見過汽車,卻有震撼人心的、美妙的思想與傳統,足以解答一些普世的問題——如果我能把你帶到那裡去,讓你對假想中的陌生人產生共鳴,感受到他們的希望與痛苦,你就能將其中的體悟融入你自己的人生。」——作者芭芭拉・金索沃

我想我是真切地透過她的文筆到達了剛果(抑或想像的剛果),也觸碰了剛果的那段歷史。

就像剛果永遠成為書中每一位角色的一部份,連遠在美國的某個時刻的汗水都會擰出剛果的味道。

一開始沒感覺,直到後來的每一頁,不管主角們身處何處,儘管他們離開了剛果,卻也沒離開剛果。

 

對於美國本來就不是只存有美國隊長那種英雄式的想像,

這本書也讓我第一次地對於美國那稱為是善意的惡意或間接侵略(無論是聖經還是背景中的暗殺聲)有了具體的輪廓。

正因為敘述者為白人,更能夠透過一開始亟欲離開、而最後每個人卻又以不同形式留在剛果,甚至最後利婭透過自己在孩子的膚色上面的變化,「越變越黑」,

更能夠彰顯美國在這塊土地創造的傷痕有多大。

「我們最後全都將自己的靈與肉以各種方式留在了非洲。我們每個人都將自己的心埋進了六英尺深的非洲塵土裡,我們都是這兒的共謀者。」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read book
    全站熱搜

    Mi-mi-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